中部战区空军某雷达旅工程师刘志成最近有点忙:到基层雷达站查看自主研发软件的运作情况,到某学院为来自全军某型装备部队的学员授课,到空军某研究院完成课题立项工作……刘志成是烟台人,自带山东人的“豪爽”,又多了一份“数学”博士的细腻,他有着一双淘沙见金的慧眼和一份瀚海拾珠的执着。博士毕业8年来,扎根战斗岗位攻克数十项实战难题,形成多套战法,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同时,他也是解码信息数据的“先行者”,带领“博士团队”扎进“数据海洋”,开辟出一条条数据通道,帮助部队抢滩未来战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梁莹莹 通讯员马闯刘川志 每次任务难度都不小,必须跳一下才够得着 今年是刘志成入伍的第19个年头。身边的战友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刘志成还在基层“打转转”,不过他却说这里是离战斗更近的地方。 又是一个周末,刘志成一头扎进办公室。分析数据、攻关打仗难题……被战友们称为“最强大脑”的他,在某工程师岗位已经摔打了5年。 “最强大脑”有多强?团队里有人这样描述:一个课题平均要收集、消化近千万字的资料;一项系统研发涉及至少20部雷达装备,数百个G的数据…… 刘志成说,每次任务难度都不小,必须跳一下才够得着,但事后总有一种获得感。 其实,刘志成的“忙”大多是自找的。一次空情处置,博士毕业的他盯着一方方雷达屏幕“发呆”:为什么经验比较丰富的操纵员很快就能判断出目标属性,自己却看不出名堂?一个个看似一模一样的小点,到底隐藏着怎样的不同?从本科、硕士到博士,自己所学专业都跟数据有关,能不能在数据上做点文章,找到其中的规律? 一串串问号,汇成一条攀登之路,牵引着刘志成奋勇向前。雷达情报位于整个作战流程的源头。空情判定的准度和速度直接决定指挥决策和处置应对的有效性。 刘志成带着他的“博士团队”,整理了近20年上级下发的不明空情处置记录,这些详细记载每一起不明空情的信息数据和处置流程的资料,摞起来足有一米高。他们穿梭于科研院所、基层雷达站、演训现场,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操纵员配一张“淘金者”的筛网,过滤细砂、筛掉砾石,快速找到金子般的珍贵信息。那段时间,刘志成常常加班到深夜,撑不住了就靠在椅背上眯一会儿,梦里都在分析数据。一年多的时间,刘志成积累了近千G的数据,被分类存储在硬盘里,小心保管、视若珍宝。 经过无数次的筛选分析和排列组合,刘志成在“数据海洋”中摸索出不一样空情的基本运动规律。 这一刻,刘志成长舒一口气。 他既要当“技术控”,还要成“作战通” “人们常说数据海洋,跳进空情数据这片海,我要做的不只是游泳,还要战风斗浪,对数据来进行‘深加工’,让数据真正成为透视战场的‘显微镜’。”当过雷达站排长、副连长、训练参谋、助理工程师的刘志成,整天与雷达站官兵泡在一起。在他的书柜里,也都是有关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的书籍。 因及时有效地发现处置多起不明空情荣立一等功的三级军士长刘伟修说,刘工程师总是缠着自己“讨教”发现目标、判别目标的经验。 “时代抛弃你,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走上某工程师岗位,刘志成始终将目光瞄准前沿技术。 2012年,刘志成负责阵地勘选工作。当时,为了筛选雷达阵地,他与战友幺建永一个月内驱车行驶6000余公里,当地考验查证50余个阵地。 怎么样才可以提高效率?刘志成提出运用计算机建模的方法,实现阵地勘选工作流水化作业,将勘选效率提升近5倍。 其实,熟悉刘志成的人都知道,他从来不把自己当成单纯的技术人员。他常说问题是课题,既要当“技术控”,还要成为“作战通”。 在执行某任务时,刘志成发现,操纵员对战场数据的引接、融合、处理,主要是依靠平时的背记与积累,一旦面对复杂情况,易影响判断速度和准确性。 “如果在方舱里加装一套‘一键即知’的电子平板,操纵员就可以每时每刻查询所需要的各类作战信息。”想到平时用的平板电脑,刘志成灵光一闪。 上百次的交流研讨,让很多优秀操纵员的心得汇入刘志成开发的系统软件,实现了一键即知、数据共享、全网互通,这套辅助系统让优秀操纵员的“绝招”摸得着、看得见,帮助战勤人员在最短时间发挥最大作战效能。 在最旺盛的青春岁月,助力部队抢滩未来战场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自己的价值又在哪儿?”2004年研究生毕业后,刘志成被分配到某基层雷达站,这是那一段时间他经常想的一个问题。 刘志成说,那年春节,他第一次在雷达站过年。站在方舱门口,望着夜空中的烟火,耳边不时传来营区外的欢笑声,而自己身后的操纵员正紧盯荧屏,战斗值班。方舱外的喧闹与方舱内的静谧,让他感觉恍若隔世。那一刻,他突然明白自己一直坚守岗位,究竟是为了什么。 2009年10月1日,正在院校读博士的刘志成与战友一起观看国庆60周年阅兵。当机动雷达方队接受检阅的那一刻,作为仅有的3名雷达兵,刘志成激动得叫了出来。 这一刻,30岁的刘志成感到肩头沉甸甸的担子,觉得“在这个时代,我们大家可以做得更好”。 2012年博士毕业,成为旅里首批数据分析师后,刘志成更强烈地感受到强军的呼唤、使命的催征。几年来,团队先后有6名成员调整,有的选调至科研机构,有的考学到军队院校,唯有刘志成还在围着基层“打转转”,是官兵眼中的“定海神针”。从30岁到41岁,在最旺盛的青春岁月里,刘志成不断追逐雷达预警事业的时代脚步。 “刘志成带领‘博士团队’紧盯空天预警的源头,从基层末端切入,攻克了制约战斗力生成的诸多难题,为预警体系能力建设打开了一扇窗。”中部战区空军参谋部某处处长刘辉说,刘志成带领团队贯通数据采集、整编、分析、处理全流程,紧盯目标判性这个业内难题,让雷达装备不仅看得更远,而且看得更清、更准。 数据,吸引了一批骨干人才紧盯前沿、瞄准一线练兵备战,刘志成荣获全军预警系统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荣立二等功。
*日照市举办第九届国际康复医学暨第六届国际康复医学与康复工程前沿技术临床转化大会
*光大生物能源文登热电联产项目受检吃进秸秆、“吐出”电能“正在变成现实
中部战区空军某雷达旅工程师刘志成最近有点忙:到基层雷达站查看自主研发软件的运作情况,到某学院为来自全军某型装备部队的学员授课,到空军某研究院完成课题立项工作……刘志成是烟台人,自带山东人的“豪爽”,又多了一份“数学”博士的细腻,他有着一双淘沙见金的慧眼和一份瀚海拾珠的执着。博士毕业8年来,扎根战斗岗位攻克数十项实战难题,形成多套战法,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同时,他也是解码信息数据的“先行者”,带领“博士团队”扎进“数据海洋”,开辟出一条条数据通道,帮助部队抢滩未来战场。
其实,刘志成的“忙”大多是自找的。一次空情处置,博士毕业的他盯着一方方雷达屏幕“发呆”:为什么经验比较丰富的操纵员很快就能判断出目标属性,自己却看不出名堂?一个个看似一模一样的小点,到底隐藏着怎样的不同?从本科、硕士到博士,自己所学专业都跟数据有关,能不能在数据上做点文章,找到其中的规律?
刘志成带着他的“博士团队”,整理了近20年上级下发的不明空情处置记录,这些详细记载每一起不明空情的信息数据和处置流程的资料,摞起来足有一米高。他们穿梭于科研院所、基层雷达站、演训现场,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操纵员配一张“淘金者”的筛网,过滤细砂、筛掉砾石,快速找到金子般的珍贵信息。那段时间,刘志成常常加班到深夜,撑不住了就靠在椅背上眯一会儿,梦里都在分析数据。一年多的时间,刘志成积累了近千G的数据,被分类存储在硬盘里,小心保管、视若珍宝。
“人们常说数据海洋,跳进空情数据这片海,我要做的不只是游泳,还要战风斗浪,对数据来进行‘深加工’,让数据真正成为透视战场的‘显微镜’。”当过雷达站排长、副连长、训练参谋、助理工程师的刘志成,整天与雷达站官兵泡在一起。在他的书柜里,也都是有关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的书籍。
上百次的交流研讨,让很多优秀操纵员的心得汇入刘志成开发的系统软件,实现了一键即知、数据共享、全网互通,这套辅助系统让优秀操纵员的“绝招”摸得着、看得见,帮助战勤人员在最短时间发挥最大作战效能。
刘志成说,那年春节,他第一次在雷达站过年。站在方舱门口,望着夜空中的烟火,耳边不时传来营区外的欢笑声,而自己身后的操纵员正紧盯荧屏,战斗值班。方舱外的喧闹与方舱内的静谧,让他感觉恍若隔世。那一刻,他突然明白自己一直坚守岗位,究竟是为了什么。
2012年博士毕业,成为旅里首批数据分析师后,刘志成更强烈地感受到强军的呼唤、使命的催征。几年来,团队先后有6名成员调整,有的选调至科研机构,有的考学到军队院校,唯有刘志成还在围着基层“打转转”,是官兵眼中的“定海神针”。从30岁到41岁,在最旺盛的青春岁月里,刘志成不断追逐雷达预警事业的时代脚步。
“刘志成带领‘博士团队’紧盯空天预警的源头,从基层末端切入,攻克了制约战斗力生成的诸多难题,为预警体系能力建设打开了一扇窗。”中部战区空军参谋部某处处长刘辉说,刘志成带领团队贯通数据采集、整编、分析、处理全流程,紧盯目标判性这个业内难题,让雷达装备不仅看得更远,而且看得更清、更准。
上一篇:游吟诗人回旋在国际屋脊上的诵读
下一篇:漫游在书海里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