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官方网页登录入口
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档

《山海情》征文展示(二) 春暖花开团团喊你来围观

来源:华体会官方网页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4-01-27 12:18:41

  浪漫,是对苦难的美化。首先它基于现实,同时又从现实中抽离出来。浪漫是苦中作乐,因此它试图运用热烈的激情去掩盖现实中的荒凉,镀上梦幻的色彩。浪漫主义情怀与理想主义情怀的区别,就是前者相对感性,后者更加理性。如果有一部作品,既有梦幻的浪漫,又有躬身入局的理性,必是《山海情》!

  看到第一集扶贫珍珠鸡被吃的情节,不禁失笑,但是更加理解了国家扶贫的良苦用心:扶贫重在扶智扶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国古代哲人的思想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感动福建专家干部在扶智扶志两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更加热泪盈眶的是这片土地上的宁夏土著骨子里未曾磨灭的志气和智慧!

  出于职业的角度,观剧过程喜欢聚焦白校长。白校长是涌泉村的一名支教老师,后任金滩村戈壁滩小学校长。他,温文尔雅,一腔热情为教学。第一集孩子们逃跑的情节就可以感受到白校长的魔力,或者应该说是教育的强大影响力!老辈人宁可呆在山里等救济,受过知识熏陶的小辈开始要渴望走出大山看外面的世界!记得曾经看过的文章说:教育的影响就是一朵云触碰一朵云。其根本目的不是在受教育者大脑里堆积知识,而是利用知识当工具激起其好奇心、开阔其视野、磨练其心性、陶冶其情操!所以这片戈壁滩上就有脑子灵活的得宝、敢于到海边闯荡的麦苗、 自己的贷款自己还的水旺、有情有义靠双手发家的水花和宁走独木桥也抛弃高速公路的得福!这群年轻人有智志、有担当,和他们共同的老师白校长的教育是有关系的。

  说到磨练其心性,我回忆起一个情节。县上要开蘑菇种植现场会,可是真实的情况是蘑菇滞销,村民哭天喊地。此时此刻先不解决当下问题,而是着眼于兜售所谓“成功的果实”可能真的会享受到鲜花般的肯定。面对麻县长的问题:走独木桥还是走高速公路?马得福喝醉了,我相信其实每个年轻人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惑。打了一路小怪兽,何时能从青铜练到王者啊?就算有一天走到那个位置上,是不是自己已经年老色衰风烛残年错过很多?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白校长说:“独木桥有独木桥的好呢,它危险但让人警觉,对吧?那高速路是平坦,但是人容易麻痹,就容易出事故,而且高速路速度快,一出事就是大事…”短短几句话,利害关系讲得明明白白,荧幕前的你我不得不承认白校长是人间智慧!可是我更加感动的是电视剧里并未对麻县长予以太多的批评和讽刺,毕竟有所作为是每个人的初衷。但是太想有所作为而扰乱一定的规律必然适得其反。老子在《道德经》里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个思想并不消极被动,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过多干预,尊重事实,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必然做成事。就像白校长,勤勤恳恳朴实教学,用最淳朴的智慧滋养戈壁滩上的孩子们,用最真挚的感情化解父女隔阂,无不渗透着他处世的哲学!无为而治、春风化雨也给刚走上中层管理不久的我一些思考和启迪,特别感谢这样的人物形象和传达的人文思想。

  白校长的身影是浪漫的,也是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有几个镜头很难不令人动容。半路劫车只为“一个都不能少”、卖了电脑就为“在像样的操场升国旗”、像个小伙儿一样吹着笛子带着孩子们“沉浸音乐之美”、无视规则就要唱“冲天在哪里”,他把孩子们的未来装在心里甚至无视自己的前途。主要是因为这“冲天在哪里”的歌声,我们很好理解为什么水花说上学那几年是她最快乐的时光;为什么厦门的大学生心甘情愿一辈子留在这里;为什么孤儿小川对老师有着天然的依恋;为什么麦苗决定留下来陪着爸爸建设家乡!看似没有伴奏、没有技巧的“冲天在哪里” ,是孩子们闭上眼睛通过想象和酝酿,真心真意唱给自己的歌声,想象多年以后孩子们回忆起这个画面,内心要涌出多少的温暖,自身会散发多大的能量对抗人生的苦痛挫折呢。一个生命,如果没有被教育真正爱过,怎能算是被教育过呢?

  有一年上英语课,讲到外国人唱《茉莉花》这个句型,我给孩子们讲解了为什么普契尼会在歌剧《图兰朵》里多次引入《茉莉花》的副歌。那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一遍《茉莉花》,还欣赏了《今夜无人入眠》。可能这样的做法和知识联系甚少,但我真心很想让孩子们多了解两国文化上的连接。这样的做法其实也来源于很多年前我的启蒙老师,在当年小县城的学校,她是唯一的大学生,每一节语文课都有配乐的美文欣赏环节,所以很多年后的我好像总是对欣赏和感受的过程有一种情结,也更愿意将同样的方法融入教学。今天我们身为人师,应该思考除了教授知识之外,要怎么样给孩子们营造和创建童心童趣和文化氛围,让他们感受学习是快乐的,浪漫的,温暖的!在他们心里慢慢种下一颗“蒲公英”,这颗“蒲公英”叫做欣赏美、捕捉美和创造美!对于人生来讲,这看似无用的过程或许特别的重要。所以教师就应该是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为创造美而奉献终身!

  《山海情》在一片感动中剧终,可是我的思考还没有谢幕。2021理想照耀中国!“中国梦”提出后,我深刻的理解了,个人的梦想和家园是永远密不可分的,在宁夏这片土地上,只有实现了家园的繁荣才能实现我们平生的梦想和抱负。想想自己从业十余年,从最初十年前接受外省带来的先进理念,到亲眼见证我所在的金凤三小自主研究教学理念最终将它带出省外,帮助支援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更是信心满满。教育在发展,老师们在发展,这片全国最小的省份在发展!闽宁携手是国家送给宁夏的厚爱,《山海情》教会我们自己要给自己打气!是的,我们终将建设更强大的家乡,因为这片土地承载着祖国父亲般严苛的爱,承载着比“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还要传奇的惊天动地,承载着福建兄弟手足般的情谊,还承载着千千万万宁夏人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浪漫和梦想!

  山外有山隔世远。黄土风沙,狂卷天昏暗。上世纪90年代,我国西部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物质生活水平极度匮乏,于是中央确定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经济建设,热播大剧《山海情》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向我们展现了一代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扶贫干部的奉献故事。剧中的马得福作为村支书,人虽年轻却是村里的“主心骨”,他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让村民的生活条件发生极大的转变,这一系列举动展现了青年担当,鼓舞人心,令屏幕前的观众振奋不已。

  如今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荒漠戈壁变成塞上明珠,宁夏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极具战略意义的行政区划在国内国际的大舞台上将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这其中少不了如马得福一般兢兢业业攻坚于一线的扶贫干部,长路漫漫,唯有奋斗,这些默默扎根于基层的奉献精神无不让人肃然起敬,凸显出一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家国情怀。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2020年是我国脱贫致富攻坚战的重要环节,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节点,2020年6月,习来宁视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克难制胜不竭的力量源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联系现实,在漫长的扶贫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党员干部,他们始终铭记“血脉相承,与民同心”的情怀,秉承“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坚强意志,正如剧中的马得福一般体恤百姓,步履坚定地克服诸多困难,最终在这片荒芜的黄沙中孕育出一颗颗希望的果实。

  数十年后,当再一次走在吴忠黄河流域的河道,不禁感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先行区的示范作用。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而这一切美好的景象都有曾经广大扶贫干部们奋斗过的身影。追求理想,实现功业的道路上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梦想之宏大于美好所对的必然是现实的差距,这些“断层”需要用坚强的意志和不断地行动去填补。脱贫的道路会有很多障碍,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扎根基层也不单单是四个字这么简单,一切美好的成果背后都藏着无数人的奋斗、坚守和创新。纵然山仞有千丈高,但干部们也在用自己的坚实脚步去踏平,纵然海浪狂妄汹涌,干部也在用迎接风雨的勇气去积极面对,这就是宝贵的扎根基层的奋斗精神。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相信,在宁夏这边无垠的土地上,广大扶贫干部留下的不仅是今日一片片美好的景象,更重要的是根植下努力奋斗的拼搏的种子,而正是这些宝贵的精神让闽宁结亲连一线,葡萄美酒红枸艳!

  随着塞上江南,水最甜的地方---“涌泉村”在青山绿林里长栖,开年扶贫大剧《山海情》圆满收官。“帷幕虽落,剧成经典”,对于此剧大家丝毫不吝齿牙馀论,显然意犹未尽。可以说这部以20世纪90年代“闽宁模式”为主题创作的扶贫剧收获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无论是攻坚克难的马得福,赤子之心的陈金山,还是不求回报的凌一农,刚强不屈的水花,桀骜不驯的得宝……都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初看《山海情》我就被片名吸引。在我的印象里,扶贫剧片名以严肃为主,如果说“闽宁镇”符合这一规律,那么“山海情”则多了一丝诗意性。身为千禧一代的宁夏人,我虽对闽宁帮扶有些耳闻,但依然对这一片名充满疑问,不过这些疑问都在一集集的观看过程中烟消云散,我有些云开顿悟的感觉。不管片名是“闽宁镇”还是“山海情”,其实都为故事做出了注解:其“山”为宁,即宁夏,“海”为闵,即福建,俗话说“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所以“情”表达了对口两地的深厚情谊。

  “土”是这部剧的主基调之一。空旷山野,贫穷人群,破旧衣舍,还原了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场景真实有年代感,就连网友都戏说演员像是从土里长出来的人。然而就是这“土的掉渣”的扶贫剧却让人拍手叫好。该剧以闽宁镇发展历史为原型,讲述九十年代以来,通过国家扶贫政策引领和福建的帮扶,在扶贫干部的努力下,帮助海吉人脱贫致富,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了充满希望的“金沙滩”的故事。这部剧是党扶贫事业中的沧海一粟,但正是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扶贫一粟”汇聚成了浩浩荡荡的辽阔田野。“窥一斑而知全貌”,《山海情》让观众见证了党建设闽宁镇的艰苦奋斗历程,这使得群众对党多年的扶贫事业有了共鸣,对党“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父辈们辛苦打拼换来的幸福生活让现在衣食无忧的我对他们那代人的艰苦岁月感到陌生,因此也对电视里西海固贫穷的地方老百姓的艰难日子感到震撼,相信很多年轻的观众都和我一样。然而,我又因演员的精彩表演而感同身受,所以也就理解了政府实施“吊庄移民”政策,动员村民从山里头搬到银川附近的平原发展生产,再建新家园的意义。当看到村民从宁夏贫瘠的西海固地区搬迁到玉泉营地区途中遭遇沙尘暴的画面时,与我一同观看的父母揪心落泪。他们谈起自己从西海固地区移居银川打拼的经历,从开始的漫天黄沙到如今的绿树成荫,他们体会到国家在西北地区植树造林“治沙”的良苦用心,理解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党和国家永远的心愿。

  扶贫必扶志,教育是百年大计。在这部剧中有一个让人十分尊敬的人物,那就是白老师,一个乡村的教育工作者,他尽到了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在教育的这条路上他才真正可以称为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山海情》通过白校长的故事,对教育这一重大民生问题做了深度回应,颇有看点。在这一系列情节中,我看到了白校长与“读书无用论”战斗的高尚人格,我更看到了教育的不可承受之重。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种子的播撒使得青年一代学有所成,回报家乡。青年马得福的蜕变历程便是教育脱贫回报社会的典例。百年大计当以教育为本。教育振兴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侄儿跟唱剧中宁夏的民歌“花儿”时,全家热泪盈眶,这是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其方式也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如果有一天我能成为老师,希望能像《山海情》里的白老师一样好。

  “绕梁三日犹不尽,丝丝点点入梦来”。电视剧虽完结,但剧中的价值观和精神力量不断激励着我。如今银西高铁已开通,我相信家乡大西北的日子会慢慢的好。我们现在“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幸福是祖辈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丰硕成果,也是党扶贫事业的一大成功。山海远隔,情谊飘扬。

  《山海情》中的山是宁夏,海是沿海省份福建,而山海之间就是连接两地的爱和无数份深厚的情谊。

  这爱是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当政府建立吊庄基地,号召西吉的农民们移民、搬迁,但飞沙走石的荒漠环境太过艰苦,马得福这个搬迁任务的小领导给家家户户做着动员工作,越过百般艰难险阻开展思想工作;从福建来的凌一农教授教村民们种蘑菇,他兢兢业业地跑市场,当蘑菇买不出好价格,他自己掏腰包补差价;水花姐带着丈夫和女儿经过七天七夜的跋涉,终于在晨曦中看见了马得福,她自立自强、艰苦奋斗,不正是西海固人民的代表吗?乡村教师白崇礼让我看到了真正的人民教师风范:可以不顾家人,不顾自己,但必须为学生和学校负责,他也将一生奉献给了教育。还有无数个这样的人为了这片土地,为了脱贫而奉献一生。

  正是这些人们将这片荒漠建设成了现如今环境优美,生活繁荣的闽宁镇,这些人们怀着同样的热忱和希冀孕育出了荒漠上的绿洲,山海之间的情谊浇灌出了塞上的绿草繁花。

  这些伟大的人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了寸土寸金的“金沙滩”,建设成了可爱可敬的闽宁镇,建设成了山海之间永远的情谊,建设成了脱贫致富攻坚战上伟大的里程碑。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宁夏人,在观看了23集的《山海情》之后,心中也不免泛起涟漪,仿佛又看到了小时候看惯了的黄土地,那一双双枯黑干瘦的面孔如此亲切,如此今我震撼,他们和蔼的口音今我不由得一阵阵战栗,仿佛如临其境,对故乡的热爱和敬仰油然而生,对这些伟大的人也产生了敬仰和崇敬,心灵在与那些真挚心灵地碰撞中有所感悟,有所启发。心中默默地想着:“我也想成为想他们那样的人啊”!

  也许多年以后,当马得福回到如今的闽宁镇,他也许会如此感叹到:“西海固人民新的根基将在此不短延续,山海之间美好的情谊将在此扎根。而另外无数个山与海,无数个怀揣着美好希望的人将在新的山海之间,在辽阔的祖国疆域内,创造出新的绿洲。这是值得每个人为之奋斗一生的!我,会竭尽所能,为新的山海之间贡献力量”!

  曾在这“山水之间”竭力奋斗的人们,他们的血肉将重回丰沃这片土地,他们的英魂永不消散,他们为之奋斗的痕迹将会永不磨灭!

  一部《山海情》,不单单是一部让我们落泪感动的电视剧,更是一场跨越两千公里,持续25年的山海之恋!

  从1996年到今天,先后有数千名福建挂职干部,专家院士,志愿者前来支援宁夏“西海固”,而闽宁镇正是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缩影和见证。

  《山海情》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西海固的人民群众移民搬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探索脱贫发展办法,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剧中展现的真实故事让人心疼,剧中所呈现的细节让人震撼。拿女儿换一口水窖是真的;兄弟三人合穿第一条裤子是真的;一家老小拖了全部的家当,走了七天七夜到达玉泉营是真的;遭遇沙尘暴是真的;一顿饭里一半是粮食一半是沙子是真的;刚来没电是真的,没水更是真的,为了取一桶水,要在机井排大半天的队;垦荒更是真的,那些沙石土是一遍又一遍过筛后,才能种粮食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来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不是亲身经历的人是不知其中的真滋味,不是过来人也不懂其中的酸甜苦辣。

  1999年,我和老公也是挤在搬迁热潮中的一员,我们刚来的当天夜里就刮起来了沙尘暴,感觉房子都要颠翻,满屋子的灰尘伴着沙粒呛得人受不了,满嘴的沙粒磨得牙齿咯吱咯吱直响,让我们真正领略沙尘暴的肆虐。当时的我们真后悔,多么想回到故乡去!,但又怕回去被人笑话,加之来时到教育局求人下气的艰难的场面,最后还是老公下定决心:“既然走出来了,我们就得咬紧牙关往下“熬”吧!”

  我也到机井旁排队挑水,曾经耽误时间没吃上饭,空着肚子返回学校。每天早上,大家回到机井旁排队打水,每人都是一根扁担两个水桶。如果人多,大家就站着拉呱,也有水打好的,因为说话,而忘了回家做饭的,等家里人来喊,才慌忙挑水一路小跑回家的,于是路上滴滴答答一路水印。因为挑水有时间的,早晚我们去学校了赶不上,中午回家时间仓促,光做饭就紧紧张张不要说等着挑水了。一次我把面准备好,就因等水炒菜下面,结果返校时间到了,我和丈夫只好饿着肚子去上课。

  那时我们也有两亩庄园,满地都是石子,我和老公也用筛子筛过沙石,那沉甸甸的沙石,又尖又硬躺在地里,好像故意和人作对似的,不是折折了铁锹把柄,就是弄钝了镢头,每次就只能少量的一点一点地筛,稍一多就沉着端不起来,筛子也不能太粗,防止小石子从筛孔掉下去,太细了操作起来很费劲。

  每次我们先架好铁筛子,再放大鹅石压住筛子脚,后面拉出支撑将铁筛子安装为45度,用钢钎,铁锹把将沉淀很紧实的沙石刨松,边挖边扔掉大的石子,再将沙石铲着堆积在一起,然后用铁锹从铁筛子上面倒下去,哗啦啦,哗啦啦,大的石子停留在筛子上面,下面是土和细小的沙石,最后再用小孔竹筛或铁筛过滤就行了。筛着筛着,就摸索出经验了,先是刨表面的,后来就慢慢往下挖,根据沙石的厚度,有挖十公分到二十公分深不等,深处的沙石湿度很大,刨松后凉一下才能过筛子,这种办法当时很多人都使用过,效率相对较高。

  就这样,一撮一撮地搬动,一次次地重复,操作时只听到撞击石子声和筛子上沙石宝的跳跃声,此刻,说它是一种自然的歌声吧,你说是渲泄,不管怎样,一堆堆沙石就堆在你面前,然后将筛子下面的土和细沙粒一一铺在地里,一双双手上的血泡在哭泣,一颗颗汗水在流淌,一阵阵喜悦在心里。这就是我当时筛沙子的情景,没有一丁点夸张的事实。

  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让人看了心服口服,是因为带着涌泉村老百姓,一步步朝着希望前进的马得福、白校长等都有对应的原型人物!只是,现实中的他们带领着西海固的几万名移民,在“天上无飞雀,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跑”的戈壁滩上重建家园,这远比电视剧中呈现的更加艰难,“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一个道理。

  白校长本不用吃这样的苦,年轻的时候他去涌泉村支教。后来,因为舍不得那里的孩子,他选择留在这片荒漠上扎根,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孩子们!

  而在真实的生活中,一批又一批援宁支教的“白老师”带着希望而来。正源杰老师就是就是这里面之一,他刚到宁夏时的反应,跟很多福建援宁的老师一样:“来到宁夏的第一感受就是干燥,这里的气候比想象中的还要恶劣,早晨睡醒经常发现了自己在流鼻血。”,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用一年的时间,做了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成为福建赴宁夏的第三批支教老师,我告诉闽小的学生们,他们书本上的知识和大山外的世界。”

  是呀,这二十几年来,来宁夏中小学支教的老师数千名。我们闽小的孩子,从福建老师的身上,萌生了去看大海的心愿。援宁教师带来的,是比海更广阔的世界。

  马得福的原型就是《山海情》中,也就是宁夏黄土高原上无数可爱又可敬的基层干部。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和牺牲,用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去挑战自然力量的极限,用了20多年时间、用了整整一代人的奋斗,带领着这片土地上的亲人们,走出了祖祖辈辈没办法摆脱的苦难生活,从大海边的福建,到两千公里远的戈壁滩。久久为功,改天换地!这是绝无仅有的,只能在中国发生的奇迹。

  今天的闽宁镇,难道不正是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吗?这种奇迹的背后,不正是中国人,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真挚厚重的为民情怀吗?这种奇迹,不正是更有力的证明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奋力拼搏和不懈追求吗?

  《山海情》虽落下了帷幕,闽宁镇的故事却还在继续。一段段情比金坚的“山海情”,一个个久久为功的奋斗故事,正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