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官方网页登录入口
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气流筛

若巴菲特在中国会像持有可口可乐股票那样数十年持有茅台吗?

来源:华体会官方网页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5-11-04 04:30:47

  11月2日,“股神”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披露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现金储备达3816亿美元(约合2.97万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据悉,这是现年95岁的巴菲特作为CEO签署的最后一份季度财务报表,其将于年底卸任行政职务结束60年任期。

  报告显示,伯克希尔·哈撒韦三季度归属股东净利润达307.96亿美元,同比增长17%,其中保险承保业务收入增逾200%至23.7亿美元。

  与此同时,有中国版巴菲特 之称的段永平向高校捐赠 1500 股贵州茅台股票的消息,将两大价值投资标杆投资人与不同市场的消费龙头紧密联结。这一奇妙的时空交汇,催生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命题:若巴菲特身处中国市场,会像持有可口可乐那样数十年如一日坚守茅台吗?

  11月1日,据“江西水利电力大学”微信公号消息,段永平向江西省江西水利电力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无偿捐赠其持有的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壹万股(市值人民币1500万元),以父母名义设立教育专项基金,全力支持该校励教奖学事业发展。

  对此,段永平在个人账号上发文称:“其实只是1万股茅台,他们每年花分红就好。市值只是暂时的。”

  从表面看,茅台与可口可乐同为餐饮领域的顶级代表,均符合价值投资消费龙头 的选股初筛标准。但深入剖析二者的商业模式、需求逻辑与生存环境可见,其背后隐藏着足以影响长期持有决策的本质差异。本文将以巴菲特的核心投资框架为标尺,通过对比分析茅台与可口可乐的护城河深度、需求稳定性、周期敏感度及风险敞口,结合中国市场特有的政策与消费生态,探寻这一假设性问题的答案。

  要判断巴菲特对茅台的可能态度,首先需回归其投资哲学的本质。市场将巴菲特的投资思想提炼为好行业、好企业、好价格、长期持有、适当分散 的十七字方针,其中 好行业 与 好企业 构成了长期持有的核心前提,而 护城河 理论则是贯穿始终的核心逻辑。巴菲特曾多次强调:投资的重点是确定一家特定公司的竞争优势,特别的重要的是,确定这种优势的持续性。 他眼中的理想标的,需具备简单易懂的商业模式、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稳定的盈利能力与可靠的管理层四大特质。

  可口可乐作为巴菲特持有超三十年的经典案例,完美契合这些标准。其诞生于1886 年,凭借标准化的配方与全球化的分销网络,构建了难以复制的品牌护城河。从财务数据看,可口可乐长期保持着 20% 以上的净利率与 60% 以上的毛利率,即使在经济下行周期,其全球销量波动也通常控制在 5% 以内。这种无论经济好坏,人们都愿意花几美元买一瓶可乐 的需求刚性,正是巴菲特最为看重的 永续经营 特质。

  在投资决策中,巴菲特始终遵循能力圈 原则,专注于理解能力范围内的生意。对于餐饮这类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行业,他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但这种洞察力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当市场环境从美国切换至中国,从大众消费品切换至高端白酒,其判断逻辑必然面临本土化的考验。茅台作为中国消费市场的独特存在,能否通过巴菲特的价值标尺检验,需要从其商业模式与竞争优势的根源处展开分析。

  从段永平对茅台的长期坚守与估值逻辑中,可以清晰看到茅台作为价值标的的核心吸引力,这些特质在诸多维度与巴菲特的选股标准高度契合,构成了长期持有的理论基础。

  巴菲特眼中的护城河,本质是企业抵御竞争对手的结构性壁垒,而茅台的护城河源自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历史积淀,具备绝对的不可复制性。茅台的生产严格依赖赤水河流域的独特水源、气候与微生物环境,离开这一核心产区,即便采用相同工艺也无法酿造出同等品质的白酒。这种地理空间上的排他性,构成了最基础也最坚固的竞争壁垒。

  在此基础上,茅台形成了产量服从质量、速度服从质量、成本服从质量、效益服从质量 的铁律,坚持 不挖老窖,不卖新酒,出厂酒品酒龄至少达到五年以上。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使其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超 50 万吨基酒储备,既保障了产品的质量的稳定性,也形成了对潜在竞争者的产能压制。段永平在估值中强调的 永续经营 属性,正是源于这种自然与工艺双重加持的垄断优势。

  从财务表现看,这种护城河直接转化为持续的盈利能力。2025 年上半年,茅台净利润率高达 52.56%,直销渠道毛利率更是超过 90%,这一水平远超可口可乐的盈利指标。高毛利带来的充沛现金流,使茅台成为典型的 现金奶牛,2024 年其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超 1000 亿元,为企业持续发展与股东回报提供了坚实支撑,这种财务特质与巴菲特青睐的优质企业画像高度吻合。

  巴菲特在长期投资中尤为看重资产的抗通胀能力,而茅台天然具备这一特质。作为高端白酒的标杆,茅台长期保持着稳定的提价能力,2000 年至今,飞天茅台出厂价从 218 元 / 瓶提升至 969 元 / 瓶,终端价更是从不足 300 元涨至峰值 2800 元以上。这种提价能力不仅抵御了通胀侵蚀,更直接转化为利润增长,使其成为资产配置中的 抗周期选项。

  在低利率环境下,茅台的资产属性更加凸显。段永平指出,当前无风险利率仅约2%,而茅台的股息率约 3.76%,叠加潜在资本利得,其收益显著优于大多数固定收益产品。这种 类债券 属性与巴菲特将优质股票视为 永续债券 的理念一脉相承。对于追求长期稳健回报的投资者而言,茅台既具备消费龙头的成长潜力,又拥有类固收产品的稳定性,这种双重属性构成了其独特的投资价值。

  尽管茅台具备诸多价值投资的核心特质,但与可口可乐相比,其在需求稳定性、周期敏感度与风险敞口等方面存在非常明显差异。这些差异恰恰触及了巴菲特长期持有策略的关键考量,有几率会成为影响其投资决策的重要变量。

  巴菲特对可口可乐的坚守,核心源于其作为必选消费品的需求刚性。可口可乐作为大众日常饮品,单价低廉(全球均价约1-2 美元),消费场景分散,既可以是家庭餐桌的常客,也可以是街头便利店的即时选择。这种 低单价、高频次 的消费特征,使其需求受经济周期影响极小 —— 经济繁荣时,消费者可能增加消费频次;经济下行时,消费者也不会轻易放弃这一廉价的愉悦体验。

  茅台则属于典型的可选消费品,且带有强烈的奢侈品属性。其终端价超1800 元 / 瓶,消费高度集中于商务宴请、礼品馈赠等社交场景,兼具 高单价、低频次 的特点。这种需求结构使其对经济周期表现出极强的敏感性:在经济繁荣期,企业盈利改善带动商业活动增加,茅台需求随之旺盛,销售额年增长率可达 20%-30%;而在经济放缓时,企业缩减招待开支,个人减少礼品消费,需求增速可能降至 5%-10%,甚至会出现负增长。

  2025 年的市场表现印证了这一差异:受经济提高速度放缓影响,白酒行业 Q3 动销预计下滑超 20%,茅台批价虽企稳在 1800 元 / 瓶左右,但恢复速度没有到达预期;而同期可口可乐全球销量仅微降 1.2%,中国市场甚至实现 2.3% 的增长。这种 经济晴雨表 式的需求波动,与巴菲特追求的 确定性 存在天然张力,毕竟他曾明确说:我从不试图通过预测宏观经济来赚钱。

  从消费心理维度看,可口可乐与茅台的需求驱动逻辑存在本质不同。可口可乐满足的是最基础的生理需求与情感寄托,其品牌价值在于快乐、分享 等普世情感的传递,这种心理诉求跨越年龄、性别、文化与地域的界限,具备极强的稳定性与延展性。即便面临健康消费趋势的冲击,可口可乐仍可通过推出无糖版本、果汁饮料等产品维持市场占有率,其核心消费心理基础并未动摇。

  茅台的消费心理则建立在社交价值与身份认同之上,具有更强的场景依赖性与文化特殊性。在中国社会的人情往来中,茅台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身份、诚意与实力的象征。段永平曾举例称,即便不喝酒的年轻人,面对茅台也可能愿意尝一点,这背后正是社交场景下的身份认同需求。但这种需求高度依赖特定的文化语境与社会习俗,一旦这些基础发生变化,需求便也许会出现结构性调整。

  年轻一代消费观念的转变更凸显了这种差异。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与社交方式的多元化,年轻群体对白酒的接受度普遍低于前辈,即便选择饮酒,也更倾向于低度酒、果酒等品类。虽然段永平认为喝茅台的人很难减少,因为人们会倾向少喝酒、喝好酒,但这种 减量增质 的逻辑能否抵消消费群体的自然流失,仍存在不确定性。相比之下,可口可乐通过持续的营销创新,从始至终保持着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其消费心理基础更为稳固。

  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可口可乐与茅台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险特征。可口可乐作为防御性资产,在经济下行期往往表现出更强的抗跌性。2008 年金融危机期间,可口可乐全球营收仅下降 2.1%,净利润保持稳定;2020 年疫情冲击下,其营收虽下滑 11.4%,但次年即实现 17% 的反弹。这种 跌得少、恢复快 的特质,使其成为巴菲特穿越周期的重要持仓。

  茅台则呈现典型的顺周期特征,且波动幅度更大。2012 年塑化剂事件叠加 三公消费 限制,茅台股价从 266 元跌至 118 元,跌幅超 55%,直到 2017 年才恢复至前期高点;2024 年受经济下行与政策调整影响,茅台股价从 1900 元跌至 1400 元,市值蒸发超 6000 亿元。尽管每次调整后茅台都能实现反弹,但动辄数年的调整周期与大幅的市值波动,对投入资产的人的耐心与风险承担接受的能力构成了严峻考验。

  这种周期差异的根源在于消费场景的无法替代性。可口可乐的消费场景遍布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部分场景受损,其他场景仍可支撑基本需求;而茅台的核心消费场景高度集中,商务宴请与礼品消费占比超60%,一旦这些场景因经济或政策因素受限,需求便会出现阶段性坍塌。对于追求 睡得着觉 的投资体验的巴菲特而言,这种高波动特性有几率会成为其长期持有的重要顾虑。

  除了产品本身的差异,中国市场特有的政策环境与行业生态,为茅台的长期投资增加了额外的不确定性。巴菲特在投资中始终强调规避不可预测的风险,而这些本土化风险恰恰属于其极力回避的范畴。

  政策风险是茅台区别于可口可乐的最显著特征。作为曾经的官酒,茅台的发展轨迹与政策导向高度绑定。2012 年底八项规定出台后,政务消费占比从 30% 骤降至不足 1%,茅台经历了长达五年的调整期;2025 年《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 工作餐不上酒,甚至部分地区将限制扩展至私人聚餐,再次引发市场对需求的担忧。尽管茅台已完成向民间消费的转型,但政策的导向作用仍对市场预期产生深远影响。

  这种政策风险的不可预测性,恰恰触碰了巴菲特的投资禁区。他曾表示:对那些依赖政府补贴或政策支持的企业,我从始至终保持警惕。 可口可乐作为全球化企业,虽也面临各国的监管政策,但从未遭遇过如此直接的需求端限制。茅台则不同,其消费场景与社会风气、廉政建设等政策目标存在天然的关联性,未来仍可能面临新的政策调整。这种 不可控 的风险因素,与巴菲特追求的 确定性 投资逻辑存在根本冲突。

  中国白酒行业独特的库存周期与价格管控机制,进一步加剧了茅台的投资难度。茅台的终端价格并非完全由市场决定,而是受到企业指导价、经销商库存、消费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复杂影响。2021 年至 2022 年,茅台终端价一度突破 3000 元 / 瓶,经销商库存系数却低至 0.5;而 2024 年终端价回落至 1800 元 / 瓶,库存系数升至 1.8,部分经销商出现亏损抛货现象。这种 价格 - 库存 的剧烈波动,使得茅台的短期估值难以把握。

  相比之下,可口可乐的价格体系与渠道管理更为成熟稳定。其全球统一的定价策略与数字化的库存管理系统,使价格波动始终控制在合理范围,渠道库存系数长期维持在1.2-1.5 的健康区间。这种稳定的行业生态,为长期现金流预测提供了可靠基础。而茅台所处的行业生态,仍带有浓厚的 计划 + 市场 色彩,企业对价格与库存的管控能力虽强,但仍难以完全抵御行业周期的冲击。

  管理层的稳定性与战略连贯性,是巴菲特长期持有一家公司的重要前提。伯克希尔持有可口可乐期间,尽管管理层历经更迭,但从始至终坚持聚焦核心品类、全球化扩张 的核心战略,从未出现重大战略摇摆。这种战略延续性,保障了公司发展的稳定性与可预测性。

  茅台则面临管理层更迭频繁带来的不确定性。2025 年 10 月,茅台集团迎来五年内的第四任董事长,管理层的频繁变动可能会引起战略执行的中断或调整。尽管茅台的核心竞争力源于自然禀赋与品牌积淀,短期战略调整难以动摇其根本,但长久来看,渠道改革的深化、国际化战略的推进、产品创新的方向等,都可能因管理层变动而发生改变。对于注重长期价值的投资者而言,这种战略不确定性无疑会增加投资决策的难度。

  总结来说,这两种产品的话,在不同的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阶段,可能消费者的这个心理是不太一样的。我们能说,在经济保持稳定或者上行的时候,大家对于购买高端白酒这种可选消费品,那毫无疑问那肯定是有潜在的需求,并且是增长的需求。那么在经济下行,比如说就像现在,茅台的价格和其他的一些高端白酒的价格可能都在下降。那么相对来说的话,像可口可乐这样的碳酸饮料,作为日常某一些程度必选消费品,那么经济上行,那么肯定毫无疑问,它的消费量会增大,当经济下行的时候呢,可能这个很多人不再去买高价格的一些产品,可能因为现实状况,只能去消费一些低价格的产品。那么这样看下来的话,只要这个消费者人数是在增加或者不变的情况下,那么不管是经济好还是经济不好,相对来说,可口可乐的这个消费可能更加确定会出现持续稳定增长。

  这两个产品分别在中国、美国是各自餐饮消费品的顶级代表,不知大家对他们将来消费前景和股票在市场上买卖的金额发展有什么看法?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期待在留言区看到你们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