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谈判破裂。为此,美国军方决定从德国撤出1.2万名美国士兵。这1.2万名美军该去哪儿呢?就在美国愁眉不展的时候,波兰敞开了怀抱,表示只要美国愿意增加其在波兰的驻军,波兰愿意为美军买单。于是,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亲自前往波兰,波兰也对蓬佩奥表示“欢迎”。
波兰就宣布签署一份关于美军永久驻军波兰的《加强防务合作协议》。美军频繁往波兰增兵。
时隔近百年,世人的目光终于再次注意到了波兰这个充满悲情的国家。引子1968年8月8日,一个普通的星期六晚上。在伦敦的一家酒店,正在欧洲拍电影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接到了经纪人打来的一通电话。电话那头,先是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传来了缓慢而又低沉的声音:“你的妻子被人谋杀了。”听到这番话后,波兰斯基呆住了,好久说不出话来。当时,她的妻子已经怀孕8个多月。他不断地用手和头猛撞酒店的墙,嘴里语无伦次地重复着:“为何会发生这种事?”“为什么又发生了这种事?”对波兰斯基来说,发生在妻子身上的惨剧是历史的再一次重演。同妻子一样,他的母亲,也是在怀孕之际惨遭谋杀。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二战全方面爆发。德军迅速占领罗曼·波兰斯基的故乡——克拉科夫,并下令驱逐当地波兰人,以供德国人居住。也就是在那时,波兰斯基的家人被相继抓入集中营,母亲死于有着“死亡工厂”之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
奥斯威辛集中营位于波兰南方的小城奥斯威辛,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大约有110万人在这一集中营被杀害,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波兰,并攻克了奥斯维辛集中营。而在2020年1月,美国驻丹麦大使馆宣称,是美军士兵解放了奥斯维辛。到了2020年5月8日,在纪念二战胜利75周年纪念日期间,在美国进行的一次纪念活动上,美方发表了一份名为《欧洲胜利日:庆祝与思考的时刻》的文章,声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由于苏联“入侵”。这种对历史赤裸裸地篡改行为,让二战的始作俑者德国看不下去了,表明了自己不需要别人替它背锅,二战爆发的确是起于德国入侵波兰。历史在宣传工具和时间洪流的冲刷下变得模棱两可,真假难辨。唯一能确定的是,国与国之间永远存在利益的博弈。在此之下,人性的复杂多样暴露无遗,无数普通人的命运也于微妙之际变得千折百转。导演1933年8月,罗曼·波兰斯基出生于一个侨居巴黎的波兰籍犹太人家庭。此时,德国和法国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犹排犹浪潮。波兰斯基一家因此饱受排挤,难以在当地生存。于是,三岁那年,波兰斯基一家迁回了波兰老家克拉科夫。
“那是一个天大的错误。”据导演回忆,当时所有人,包括波兰政府,都坚定不移地相信德国将率先进攻克拉科夫,因为那里离德国边境最近。面对马上就要来临的危机,罗曼·波兰斯基的父亲选择送家人前往首都华沙。因为那儿有着层层保护,德军一时半会儿难以攻下。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军轰炸机群呼啸着向波兰境内飞去。几分钟后,波兰人第一次尝到了人类历史上顶级规模、来自空中的死亡滋味。1小时后,德军地面部队从北、西、西南三面发起了全线进攻。同时,停泊在但泽港外伪装友好访问的德国战舰“霍尔斯坦”号突然向波军基地开炮。波军500架飞机还没有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机场。掌握了制空权后,当天上午10时,希特勒向国会宣布,帝国军队已攻入波兰,德国进入战争状态。战争开始了。一周后的9月7日,德军占领了波兰工业中心罗兹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此时,罗曼·波兰斯基一家已离开克拉科夫迁往华沙。而在导演的记忆里,这次迁移也只是把噩梦的时间往后推迟了十天。在那十天里,波兰斯基这样回忆道:“一有轰炸就得躲进防空洞,有时一晚要躲两三次。”到了9月17日,德军完成了对华沙的合围,并限令华沙当局于12小时内投降。而波兰政府和波军统帅部已于一天前越过边界,逃往罗马尼亚。10月,德军占领华沙。留下来的,多是如波兰斯基家一样的普通百姓,其中又以犹太人最受排挤。在德国推行的种族政策下,华沙建立了犹太人特划区。波兰斯基这样的犹太人家庭被强制限居在划定的犹太隔离区内,他们跟其他四五户人家一同挤在同一间公寓——在这个3.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容纳了超过40万的犹太人。因为封闭,犹太区内一半以上的犹太人没有一点足以维持生活的手段,他们的生活只能完全依靠同样陷入困境的同胞的救济,绝大多数犹太人必须依靠典当才能过活。仅1941年这一年中,在华沙隔都就有43000多犹太人死于疾病,饥饿、寒冷等纳粹所谓的“自然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波兰斯基的母亲承担起了一家人的吃饭问题。“我们开始挨饿,因没有东西吃。钱也快用完了,我妈妈到处找吃的,有次还拿地上捡来的糖带回来给我们吃。她用水把糖融化,再用纱布过滤,筛掉沙砾和泥土。有次在被轰炸过的废弃工厂,她找到了一罐腌黄瓜,我们开心得不得了。但连吃两三天后,光是喝那里面的酱水,嘴巴只会变得更渴。”有一次,家里实在没有吃的了,波兰斯基就同邻居家的孩子通过下水道,偷偷跑到了城里。他们看到一家小店前堆放着土豆,于是,趁别人不注意,飞快地把土豆塞进了衣服里就跑。这时,店主人发现了小波兰斯基和他的邻居朋友追了上来,二人分头逃跑。事后,波兰斯基逃回了家中,惊魂未定的他趴在窗户旁小心地向外张望,然后,他看到自己的朋友正在街头被两名德国军官打得浑身是血。隔离区内的犹太人时刻处于被压榨和羞辱之中。一次,波兰斯基的父亲走在人行道上,他被迎面走来的德国军官打了几个巴掌。因为依规定,犹太人只能走在阴沟里。到了夜晚,波兰斯基一家总是提心吊胆,因为德国军人随时随地都可能进入隔离区,随机闯入公寓捉人,伴随着惨厉的尖叫声,第二天,隔离区内总会少掉一些犹太人,空出来的地方被腾给波兰人居住,犹太区被进一步缩小。到1942年7月,华沙犹太区已有50万人。平均每间屋子住13个人,饥饿和伤寒每月夺去几千人的生命。但这种“自然死亡”远未达到纳粹的预期。从1942年7月22日开始,德军每天向特雷布林卡死亡营输送5000名犹太人。
没过多久,波兰斯基怀孕的母亲也被德军捉走,不知被送往何方。紧接着,父亲和一位叔叔也被捉走。那天,小波兰斯基回到了犹太区,迎面撞见了押送犹太人的队伍。在队伍里,小波兰斯基看到了自己的父亲,父亲也看到了他。“滚开。”父亲对波兰斯基喊道。于是,他转身离开。自此12岁的波兰斯基成为孤儿。他想方设法逃离了犹太人居住区,有时寄居在亲戚家里,有时流浪街头,过上了漂泊无定的流浪生活。1945年,德国投降,波兰斯基结束了四年多的逃亡生活。他的父亲和叔叔在集中营内活了下来,却永远失去了母亲:通常情况下,怀孕的妇女在送往集中营前就会被挑选出来,直接送进焚尸炉。幼年丧母成了波兰斯基一生都无法逃脱的噩梦。幸运的是,战后,波兰斯基从电影里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热情。2002年,罗曼·波兰斯基将自己早年的这些经历都拍进了电影《钢琴家》中。钢琴家2003年,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钢琴家》包揽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7项大奖。主演艾德里安·布洛狄凭借这部影片,打败了丹尼尔·戴·刘易斯和杰克·尼科尔森两位好莱坞传奇,以不到30岁的年纪成为奥斯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影帝。片中,他饰演的人物原型是波兰钢琴家——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
席皮尔曼出生于1911年,父亲是当地剧院的第一小提琴手。或许是家族基因,席皮尔曼从小在音乐方面有着过人天分。一首曲谱,只要读一遍,就能完美地弹奏出来。父母在私下里甚至窃喜道:“将来这是又一个鲁宾斯坦,又一个霍罗威茨!”16岁时,席皮尔曼考入了华沙弗雷德里克肖邦音乐学校。毕业后,在父亲的建议下,他又前往德国学习。“德国有300部歌剧,而波兰只有3部!”父亲常对席皮尔曼这样说道,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在德国发展。但很快,父亲的希望就破灭了。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率先展开了反犹太人浪潮。还在柏林音乐学院读大二的席皮尔曼返回华沙。回到波兰后,席皮尔曼便在波兰广播电台担任钢琴师。在华沙陷入德军轰炸的1939年9月,当罗曼·波兰斯基一家人蜷缩在防空洞时,钢琴家席皮尔曼仍然坚守在电台,为波兰人弹奏着钢琴曲。但随着德国占领波兰,天赋过人的钢琴家也没了工作。当时,纳粹规定,犹太人一家只能保有2000块现金,剩下的钱要上交。为此,在一通讨论后,多下来的钱被他们一张张塞进了父亲的小提琴里:他们全家都没了工作,父亲也不再拉自己的小提琴。钱用得飞快。一段时间后,全家就只剩20块了。一家人的温饱成了问题,靠变卖家产维生,席皮尔曼的钢琴也被贱价甩卖。一天,家里来了一个犹太人警察。在这个类似监狱的犹太区里,德国人组建了一个名为“犹太居民委员会”的组织,组织成员均是犹太人,被称为犹太警察。它的主要职能就是监督近40万犹太人同胞,并确保犹太区里的经济生活秩序,筹集资金,对财物进行分配。在席皮尔曼所在的最大的华沙犹太区内,有大约5000名犹太警察。但人手还远远不足,这名犹太警察希望席皮尔曼和他的兄长能加入警察队伍。被拒绝后,犹太警察只留下了一句:“我是在帮你们。”这句话没假。就在席皮尔曼一家人踏上送往集中营的火车之际,这名犹太警察看到了队伍中的钢琴家,一把把他拽出了人群,对他吼道:快走!钢琴家想回到家人身边,被警察拦住。父亲朝他挥手,自此,他与家人永别,孤身一人在纳粹占领的华沙求生。
他先是跟剩余的犹太人一起为德军工作,后来,在工友的帮助下,他逃离犹太区,接受了一对波兰土著夫妇的帮助。1943年4月19日,席皮尔曼在那对夫妇提供的公寓窗口看到一名女子在街上奔跑,被德军从背后一枪打倒。她软软地跪下,倒了下去。那天是希特勒生日的前一天。为了庆祝,党卫军领袖希姆莱发起一次特别行动,来扫荡犹太区。德军在拂晓前包围犹太区。早晨6点钟,2000名党卫军带有坦克和快速火炮进入犹太区中心部分。6万多名犹太人大多藏于地堡,组织了几支独立的犹太人游击队,共约1500名,、步枪、机枪以及土制炸弹摧毁坦克,堵截企图进入犹太区的纳粹增援部队。这就是华沙犹太人起义。华沙城硝烟弥漫。三周后,超过13000名犹太人死亡,三万多人被送到死亡营。华沙犹太区被付之一炬,不复存在。波兰夫妇前往公寓看望席皮尔曼,并告知他起义失败了。席皮尔曼问道: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什么?“为了有尊严地死去。”同时,还跟他说道:这次是你们犹太人,很快,就轮到我们做出反抗了。华沙犹太起义失败一年后,席皮尔曼再一次失去了生存来源。因为那对冒死帮助他的夫妇被捕,一场规模更大的起义来了。
1944年8月2日,华沙地下国民军发动了著名的华沙起义。全城居民凭借简陋的武器,跟纳粹德军苦战62天。这场起义筹备了两年多。1942年,根据波兰的指示,波兰各地的抵抗力量合编为“家乡军”,他们或自行制造,或黑市购买,或通过拾取盟军空投和挖出波兰军队溃败前的物资等方式获取武器。至1944年,“家乡军”发展至顶峰,总人数估计超过40万人。华沙起义时,苏联军队已逼近波兰维斯瓦河,华沙解放只是时间问题。一位波兰战俘回忆道:“德国人让所有波兰人都去挖战壕,以抵御俄罗斯人,于是所有的波兰爱国者都明白:到了发动起义的时候了。我们计划对德国兵缴械,并向全世界表明,波兰不是在俄罗斯人或德国人手中,而是掌握在波兰人手中,波兰军队已做好了斗争准备。如果这一计划成功,就能在政治上迫使俄罗斯人承认自由波兰,承认。”这次起义,更多的目的是为了让波兰人自己的获得政治合法性。在罗曼·波兰斯基一家迁往华沙之际,波兰政府在德军炮火下逃出国界,经罗马尼亚前往巴黎,成为。1939年9月28日,履历丰厚的西科尔斯基就任波兰总理,波兰军队总司令。
1918年,波苏战争爆发,苏联入侵波兰。当所有人都认为苏联将轻易攻入华沙之际,正是西科尔斯率军守住了华沙,并因此扬名四方。但战后,因政治理念与当局相左,他被打入冷宫。早在二战爆发前,西科尔斯基就写了一部预测二战的书,书中写到了类似“闪电战”的进攻方式,成为“闪电战”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并很有先见性地预测了德国势头迅猛的军国主义和西方绥靖政策的可怕后果。遗憾的是,西科尔斯基的理念被波兰政府忽视,继续坐自己的冷板凳。到了1938年,在所有人都看到波兰即将遭遇危机时,他又义无反顾地返回波兰,为自己的祖国出力。德军攻占华沙后,西科尔斯基随一路逃亡。当德国与苏联正式宣战后,又是西科尔斯基,这位亲自与波兰世仇苏联打过仗的总理积极维系着波兰与苏联的盟友关系。西科尔斯基,这位天才般的政治家与军事家,出于大局,他在二战中坚定不移地在外交政策上选择亲苏。为此,苏联答应释放25万波兰俘虏。但最终,只有约23万波兰人回到了祖国,2万多名波兰人不知所踪。这两万多人,有不少是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军官,也有不少极其稀缺的专业方面技术人才。为了查明这2万多人的下落,同苏联整整进行了24次交涉,却从未得到过正面答复。西科尔斯基甚至当面向斯大林本人询问这批人的下落,得到的答复是:他们早被释放。至于为何会下落不明,我想应该是这些军官都逃去了中国东北的伪满洲国去了。1943年春天,随着冰雪溶解,位于苏联斯摩棱斯克州的卡廷森林挖出了几具波兰人骸骨,一桩被人刻意掩埋的惨案重见天日。此时,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打败,苏军开始反攻。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正为战局形势的逆转而焦急,思索着怎样离间盟军。他想到了卡廷森林的那几具波兰人尸骨,想着这上面会不会有文章能做。于是,戈培尔派遣工兵队开进卡廷森林,开始挖掘。
谁也不曾想到,这一挖,竟直接造成了波兰与苏联断交,还间接导致了一年后华沙起义的失败,也为波兰在二战胜利后的五十年亡国史埋下了伏笔。慢慢的变多的尸骨被挖出,数量远超预期。根据遗物,死者正是波兰苦苦寻找了两年多的那两万多名波兰精英。戈培尔大喜过望,在挖掘工作还没结束时,就命令柏林电台向全世界宣传,卡廷森林挖出了万人坑。而这些遗体,正是苏军屠杀波兰人的铁证。因为根据解剖化验,这些波兰人均死于德国尚未占领斯摩棱斯克的1939年秋天。而这些人死前,均被按照俄国人惯用的捆绑方式捆住。
苏联也开始宣传造势,一口咬定卡廷事件是德国人干的,并发布了重要的公告,言辞强烈地谴责德国的造谣和污蔑。一场旷日持久的舆论战就此打响。